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

11/27/2023 Marx

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

唯物辩证法:对立统一价值

科学社会主义:资必灭,社必兴

历史唯物主义:人民创造历史

辩证唯物主义: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

唯物史观

历史是人民的历史,是每个人历史的合力,但人人创造历史的说法是错误的(要么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历史,要么人民的合力创造历史,而不是人人创造历史)

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:人民

认识和实践的两次飞跃,第二次更加深刻和重要

  • 第一次:从认识到实践(感性)
  • 第二次:从实践到认识(理性)

人所用的工具,仪器均属于实践中介人是实践主体,显然工具不是实践主体的组成部分,实践客体是世界

真理的客观性决定其一元性,真理与谬误之间有本质的区别,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
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这是因为

  • 真题根本在于主客观的统一结合
  •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

时空是客观的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但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,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

一些根本力量

  •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:物质生产方式
  •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:主观客观矛盾(也是认识和实践的基本矛盾)

巴黎公社防止公仆变成主人的举措

  • 取消高薪
  • 选举制,撤换制

恩格斯《1848至1850年法兰西的阶级斗争》提出(将死之时)

  • 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是长期过程
  • 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和普选权的重要性

上层建筑中,政治上层建筑为主导,政治上层建筑中,国家政权为核心

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:生产力发展

文明发展的程度,体现了:一个民族、国家、社会发展的水平

剩余价值理论

剩余价值理论:深刻揭露剥削本质,阐明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,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

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,价值规律不可变,但价值的实现形式可变

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

  • 前者创造使用价值,后者创造价值
  • 前者反映人与自然关系,后者反映生产社会关系

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:取决于是否创造剩余价值

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

  • 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,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
  •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,不为直接生产它的工人所有

工人和资本家并不存在人身依附的关系

改进技术: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

  • 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
  • 获取相对剩余价值
  • 导致生产资料价值下降
  • 补偿劳动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(就是把发给工人的工资本钱赚回来的时间减少了)

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: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(剩余劳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)

关于货币

  • 长期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:√
  • 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产物:√
  • 体现一种社会生产关系:√
  • 货币的最基本职能:流通手段

商品和资本的矛盾

  •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来自于商品经济,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
  • 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,这样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社会化的矛盾,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根源

价值规律的作用

  • 积极:激励商品生产者通过创新缩短个别劳动时间
  • 消极:导致社会资源浪费(倒牛奶);导致收入两极分化;阻碍技术进步(阻碍先进技术的传播,自己偷偷用)

资本的扩张

  • 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源泉:资本积累(同时也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本原因)(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剩余劳动)
  •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:竞争和信用

影响资本周期快慢的关键因素

  • 资本周转时间
  •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

资本主义经济危机

  • 具有周期性的原因: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性决定
  • 爆发的本质特征:相对于劳动人民支付需求,社会商品的过剩

资本向外输出的基本方式:非要素技术输出

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

  • 抑制市场上价格波动,不改变价值规律,但有可能改变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(形成平均利润后将改变其表现形式)
  • 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社会生产价值总量,只是做了有利于资本的剩余价值分配
  • 社会商品价值仍然由其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
  • 从全社会来看,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等于价值总额

最初级的垄断:短期价格协定

注意,垄断和自由竞争的根本目的不太相同,有一些新特点:后者为了追求更多利润或超额利润,而竞争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和扩大统治权力

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

  • 金融资本:金融联系,资本参与,人事参与
  • 金融寡头:参与制,个人联合,建立政策咨询机构

当代金融垄断:寡头化,国际化,经济虚拟化、产业空心化(注意:没有政治化)

国家垄断资本主义(二战后),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再生产过程,注意这并非计划,而是刺激市场,进而通过市场调节,是和计划完全不一样的资本手段

二战后,资的方向:强化市场调节,弱化政府干预

  • 国有企业私有化
  • 福利制度改革,减少财政负担
  • 放松经济金融管制

政治多元化,扩大公民权力,是政治制度改革,和资本、经济分开谈

资本主义的最高层:极少数国际金融垄断寡头阶层

中国近代史纲要

第一国际

  •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的结合
  • 初步确认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

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:都主张学习西方(海国图志未涉及政治改革)

关于罢工

  • 时间最长的罢工:省港大罢工
  • 工人运动高潮:京汉铁路工人罢工

辛亥革命的弱点,拉开了近代中国深刻社会变革的序幕

  • 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
  • 不能充分发挥人民
  • 没有坚强的政党

辛亥失败的根本原因:在外有帝国主义,内有封建主义的情况下,资本主义建国的方法行不通

十月革命

  • 加速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的灭亡
  • 有力推进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(特指中国)

李大钊

  • 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:马克思思想体系传播
  • 《法尔革命之比较观》:具体阐述十月革命
  • 《庶民的胜利》、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》:阐述一战本质,歌颂十月革命

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,这由它革命的对象而不是领导者决定;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,这由革命的领导者决定

新经济政策

  • 余粮收集 ——> 粮食税制
  • 允许私人自由贸易
  • 允许小工业企业发展
  • 允许国家资本主义发展

中共精神之源:伟大建党精神(1921年)

中共三大(1923):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,以实现国共党内合作

国民党一大(1924):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三大政策

中共四大(1925)

  • 提出工农联盟问题
  • 提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

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

  • 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群众
  • 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(指农民、工人、小资产阶级、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)
  • 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

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坚持和发展,根本的原因: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了农民,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(土地革命战争)

八七会议(1927.8.7)

  • 提出武装斗争理论
  • 清算秀哥右倾错误

武装斗争理论开始于八七会议(1927.8.7)(南昌、秋收起义之后),奠基于三湾改编,定型于古田会议

  • 八七会议
    •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
    • “找到新的道路”的任务
  • 古田会议:确立了思想建党、政治建军的原则

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一直是:武装斗争

大革命失败之后的土地战争时期

  •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
  •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,属于工农民主专政,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

几个转折点

  • 1935年长征结束,是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
  • 1947年杨家沟会议(共产党即将夺取解放战争胜利):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,即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
  • 1949年新中国成立,标志中华民族从近代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转折点

1937年,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:要将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

1938年,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”在第六届六中全会提出,同时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

同年,《论持久战》发表

  • 系统提出争取胜利的依靠力量和战略技术
  • 分析抗日战争的四个特点
  • 精准预测抗日战争防御、相持、反攻的三个阶段

抗日战争不同阶段的蒋

  • 防御阶段:蒋介石片面抗日(指不全面发动群众)
  • 相持阶段:日本对蒋政治诱降,同时蒋消极抗日、积极反共

1939年相持阶段,针对蒋的消极抗日、积极反共政策,中共明确提出

  • 坚持抗战到底,反对中途妥协
  • 巩固国内团结,反对内部分裂
  • 力求全国进步,反对向后倒退

抗日战争胜利

  • 决定因素: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
  • 完全胜利标志:归还台湾

五一口号(1948.4.30发布)

  •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
  •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
  •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
Last Updated: 8/25/2024, 10:43:41 AM
妖风过海
刘森